灭菌后要求的冷却时间的目的到底是不是为了让减少湿包现象的产生?
不是。原理很简单,假设灭菌后包裹内的高温空气中包含了较多的水蒸汽,那么无论冷却时间长还是短,只要最终的冷却温度是固定的(比如25℃),那么冷却后析出的水分子量都是等同的。也就是说析出量只与两个因素相关:
既然如此,那这个冷却到底是为什么存在呢?答案是,它是为了提前发现包裹冷却后是不是会有水析出,而不是等到储存几天后才发现。如果在冷却时间内发生了水分的析出,那么可以直接判定湿包,立即重新处理。不至于等几天以后突然发现包裹储存后湿包影响手术运转。
所以这段冷却时间的存在是必要的,但目的和通常想到的有区别。那怎么解决储存后湿包的问题呢?从引起它的两个因素中入手。一是确保包裹内空气中水分尽可能的少——减少水分总量,二是确保灭菌后的包裹温度尽可能的低——减少析出可能性。这两点解决起来说实话都比较复杂。
对第一点,可行做法是加强机器的干燥程序(降低干燥阶段压强,引入脉动干燥等),但我们不可忽视除此之外器械摆放方式、器械材质、加垫吸水材料、包装材质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对第二点来说,也就是尽可能降低包裹的出锅温度,同时提高储存温度。但毕竟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工作在30℃以上的环境里,所以只能从出锅温度控制。而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出锅温度都较高,70℃以上很常见,与室温的25℃有40度以上的温差。在灭菌器内壁温度130℃以上的情况下,并不容易。所以湿包为什么那么讨厌,就是因为它很难彻底解决。但随着我们对原理的不断深入了解,我们总会不断接近真相。